top of page
易卜生《群鬼》:沿途評述會
一切都像鬼一樣

以聲音把文字化作語言,由導演潘惠森帶領演員在客廳裡,一邊演讀他翻譯的劇本,一邊分析其中奧妙,認識易卜生的代表作。

 

被稱為「現代戲劇之父」的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挪威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的作品《群鬼》, 一名婚後發現丈夫風流成性的妻子,聽從了牧師的道德勸說,遵守婦道,維持丈夫的虛假名聲,並在丈夫死後以其名義出資修建孤兒院……在美滿生活的幻象下,只是自欺、謊言和妄想,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當戲劇史上最具顛覆性的劇作,來到了廿一世紀的香港,其震撼力仍然歷久不衰,是戲劇的力量,還是我們的社會還離不開一百年前的藩籬?

劇評

「世上總有渡引者,通過劇場的空間性、共時性,讓經典文本、劇作家、文字創作人、表演藝術家和痴心的觀眾,在各自的世界歷盡百劫後相遇、感通、感悟,然後再成為更好、更有同理心的自己。 一切都像鬼一樣,鬼就是靈魂。在人間煙火中,與美麗的靈魂相遇。」

梁偉詩(藝評人)

演出

10/2019

世界文化藝術節,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團隊

策劃

陳麗珠
導演/翻譯/即時評述員

潘惠森*
演讀成員 

陳淑儀*、陳曙曦、陳麗珠、
林嘉寶、黃慶堯 

*承蒙香港演藝學院允准參與是次活動

策劃的話 陳麗珠

 

如何演繹「翻譯」劇?如何讓在外國土壤、氣候萌芽,以外國語言、觀察寫成的劇本,在運輸到我們今天今載的香港而不會賒掉兌換率?而冷不防更賺上一種因距離而產生的獨特趣味?就如看一眾男演員演的日本歌舞伎,或我鄰居小孩認真地唸「哈姆雷特」台詞一樣吧。

 

這工程需要一些極棒的「橋師」,謝謝潘惠森師傅在夏日炎炎的季節裏,將挪威移至廣東,再三蒸(精)易卜生,成了今天我們圍讀分享的版本。更令我們贏的信心、更為狂盛的是,他答應了「即時評述員」的角色,令我那份早在倫敦國家劇院感受英國觀眾看品特劇作時的驚嘆和妒忌,再次通過另一種實踐,得到舒緩和新的線索。

 

橋要建、演員要抓。淑儀、曙曦、嘉寶和慶堯,勤奮而快樂,我們難得聚首,拿著1881年的書寫,我們來觀看鬼魅可否籍劇場的力量被超渡。

 

呀……當然,觀賞、研究、化解世界文學、文字,是為了更瞭解和投入自家的土壤哇!今早我一隻奇美的蝸牛橫過山路,免被不經意的輪胎或腳步踐踏,需時18分鐘及幾個新鮮的對話,我想牠現在正於山溪傍玩耍。

 

歡迎大家來到這個客廳,雖短暫,但極其美好。謝謝!

bottom of page